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建筑業在改革中轉型突破,重塑發展生態,找尋確定性增長空間,“蝶變”帶來的“陣痛”如影隨形。
對于行業企業而言,這一年,從未如此迷茫,從未如此堅定夢想,更從未如此充滿希望。迷茫,是因為舊發展模式徹底終結,新發展生態尚在孕育;堅定,是因為國家對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視前所未有;希望,是因為未來發展道路從未如此清晰。
年終歲末,承前啟后,回望建筑業轉型歷程,探索未來發展趨勢,找準確定性發展方向路徑,有益于行業企業把握當下、走好前路。
“好房子”建設與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承擔兩個支柱產業,一個是建筑業,一個是房地產業。把兩根柱子穩住,對穩定經濟大盤有重要意義。
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牢牢抓住讓人民群眾安居這個基點,以努力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進而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治理好,持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會議將“好房子”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的“原點”和“起點”,勾畫了“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城鄉發展美好藍圖。好房子是人民群眾“安居”的基點,是推動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的“起點”。從建筑業角度看,這一方面指引建設者,要用全局思維看待行業改革發展,要將行業企業的發展放在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大局中系統思考;另一方面對建筑業持續發揮支柱產業作用表達了更高期待。
建設好房子、打造“高品質建筑產品”,要求建筑業加快改革步伐,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
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三化融合”,是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化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要求,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零碳建筑、被動房、低能耗住宅,將成為建筑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堅實基礎,以工業化方式重新組織建筑業,是提高勞動效率、提升建筑質量的重要方式,對帶動建筑業全面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建造”品牌具有重要意義。綠色化是結果,工業化是現實路徑,數字化是工具和手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好建筑產業系統性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集中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項目級,全面實現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化;二是企業級,全面推廣ERP(企業資源計劃),打通層級和系統,創造價值;三是企業級數字中臺,把企業的海量大數據通過科技賦能,創造價值。
未來,建筑業須從三方面入手,加快融入住房和城鄉建設大局:一是推動市場模式深層次改革,加快EPC(工程總承包)、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快速發展;二是推動綠色化、低碳化變革,把握“裝配化+”即裝配化+EPC、+BIM、+超低能耗的綠色化發展邏輯主脈絡;三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將城市建設作為數字產業化最大場景,突出以CIM(城市信息模型)建設為核心的城市建設數字化轉型升級。
發展智能建造,是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筑業突破發展瓶頸、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遴選24個城市開展智能建造試點,為全面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當前,如何從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高度認識智能建造,以建造好房子為目標發展智能建造,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廣智能建造,加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模式,推動建筑業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是各方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
新時代好房子建設,必須延伸至建筑全生命周期,推進建筑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是題中應有之義。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以上,而目前大中城市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不超過10%。建筑垃圾資源化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短板和挑戰,如產業技術、產品及市場創新不足,制約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大力發展;產業政策不完善,供應鏈尚未打通,阻礙了企業生存和規模化發展;缺少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系統研究,致使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低、產品附加值低、行業景氣度不高等,需要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政府部門、投資方、承建方等共同關注和面對。
“一帶一路”與中國建造品牌“走出去”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而熱烈的響應,基礎設施“硬聯通”扎實推進、規則標準“軟聯通”亮點紛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心聯通”持續深入,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主力軍,中國建造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名揚海外、強勢確立的中國品牌。中國建造依托我國強大的建筑業發展優勢和基礎,在“一帶一路”沿線大顯威力,取得了輝煌的業績。
“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自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建筑企業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聯結陸上公路、鐵路道路網絡和海上港口網絡,深度參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上天、巡地、跨海,支撐“一帶一路”沿線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勘察、設計、建造和運營,解決眾多復雜的技術難題,助推各國經濟發展,與沿線國家共享發展成果,“走出去”的層次、水平和效益明顯提升。隨著“中國建造”的金字招牌越來越閃亮,我國建筑業“走出去”范圍從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為主發展到全球190余個國家和地區,業務范圍由亞非拓展到全球主要國家。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動建筑業“走出去”、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包括出臺相關政策、舉辦中國—東盟建筑業合作與發展論壇、召開建設標準“走出去”調研座談會等。未來,一方面,在各方積極推動下,建筑業“走出去”步伐將不斷加快,中國建造品牌將不斷擦亮。另一方面,當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建造要從“業務全球化”邁向“品牌全球化”,成為添彩美好世界的重要力量,必須正視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一是以中國標準、中國技術,共拓中國建造“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新空間。當前,建筑企業出海發展、海外投資,遇到的最大問題之一,是中國建設標準“走不出去”受制于人、話語權缺失等,推動中國建設標準“走出去”,加強標準國際化協同推進力度,構建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標準互認合作機制,深化與有關國家在共同關注領域的標準體系對接兼容;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做好中國建設標準外文版翻譯工作,依托我國海外援建工程項目,加大中國建設標準以及在海外工程應用案例的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建設標準海外工程應用典范,不斷提高中國建設標準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是必由之路。
二是對接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新理念,做好海外工程風險應對與防范。如今,國際工程市場體量呈下降態勢,且市場面臨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競爭日趨激烈,具有普遍性、偶然性、復雜性、可變性、多樣性的國際工程項目風險,對我國企業識別風險、控制風險和應對風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三是建筑企業“走出去”要發揮各自優勢,“抱團出海”,形成央企牽頭、民企抱團、產業鏈分工布局的態勢,可以在提高抗風險能力的同時,避免惡性競爭,實現共贏。
“光儲充泵”一體化與城鄉建筑綠色能源變革
作為城市能耗三大重點領域之一,建筑肩負著節能降碳的重任。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建筑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比重高達51.3%,居所有行業之首,其中建筑材料生產階段的碳排放34億噸,約占全國碳排放比重28%,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25億噸,約占21%。對于建筑運行產生的碳排放,減碳的關鍵在于以生產生活全面電氣化替代非可再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基于此,在建筑上布置“光儲充泵”一體化系統,成為推動綠色建筑能源變革、實現節能減碳的關鍵。
“光儲充泵”一體化,“光”指的是光伏發電系統,“儲”指的是儲能設備,“充”指的是充電樁,“泵”指的是熱泵。“光儲充泵”一體化是集光伏發電、儲能、充電于一體的新技術,具備經濟、生態、科技等多維價值,是推動從“低碳”向“零碳”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
對于建筑而言,采用“光儲充泵”一體化系統,可實現三方面變革:一是建筑用電方式轉變為“供給導向—需求響應”的用電模式;二是發展建筑內部蓄電系統,通過熱泵與光伏儲能,電力供給量大于用電需求時蓄電,而電力供給量小于電力需求量時則由蓄電池發電,滿足電力的不足;三是利用電動汽車儲電能力,將電動汽車充電樁與熱泵、建筑配電系統有機整合實現動態平衡,以靈活滿足建筑用電需求。
作為綠色經濟的新探索,我國“光儲充泵”一體化發展已進入增量提速階段。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下,行業企業加快“光儲充泵”一體化產業布局,一大批新技術取得新突破。而隨著光伏、儲能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速,“光儲充泵”一體化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將覆蓋工商業、公共事業、家庭住宅三大領域。
總體來看,我國“光儲充泵”一體化仍處于發展初期,當前,如何進一步完善“光儲充泵”一體化發展的政策環境、探索“光儲充泵”一體化發展新趨勢、廓清“光儲充泵”一體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強化“光儲充泵”一體化典型經驗做法的引領示范作用,是發揮“光儲充泵”一體化優勢、建設零碳建筑、打造人民滿意的好房子的關鍵。
回首波瀾壯闊處,奮楫揚帆新征程。面對新征程,如何以“建設人民滿意的好房子”為核心主題,更好地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發揮支柱產業作用,擦亮“中國建造”品牌,需要全行業深入研討、凝聚智慧、勇毅篤行。行業企業要充分發揮國民經濟“頂梁柱”“壓艙石”作用,自覺擔當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使命責任,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